摘要 基于頁巖氣“源藏合一”的成藏模式——天然氣源自頁巖有機質(固態(tài)、液態(tài))吸附、溶解及黏土礦物吸附的機制以及微裂縫、裂縫、頁巖孔隙中的游離氣成藏的認識,以四川盆地下二疊統(tǒng)為研究對象和實例,論證了同為烴源巖的碳酸鹽巖(富含有機質的局限-開闊海臺地相等的細結構-生物泥粒、泥粒-泥質灰?guī)r、泥灰?guī)r等)也應該具有天然氣成藏的前景和可能。研究區(qū)下二疊統(tǒng)碳酸鹽巖烴源巖發(fā)育,在棲霞組(P1q)和茅口組(P
關鍵詞 頁巖氣 吸附 游離 有機質 裂縫(巖石) 碳酸鹽巖 烴源巖氣 成藏模式 四川盆地 早二疊世
頁巖氣作為一種非常規(guī)天然氣[1],國外已成功進行了商業(yè)性開發(fā),成為重要的新能源[2]。國內從l990年起涉足該領域,2007年開始進入全新起步階段[3]。中石油于
1 碳酸鹽巖烴源巖氣與頁巖氣成藏機制類同
1.1 頁巖氣成藏機制分析
頁巖氣的成藏機制為:由有機質、黏土礦物吸附氣,可溶有機質(瀝青)、液態(tài)碳氫化合物、水溶解氣,微裂縫、裂縫、頁巖孔隙中游離氣等圈閉成藏。吸附氣、溶解氣的富集與有機質豐度、熱成熟度關系密切;游離氣的聚集與構造部位關系密切;采氣生產,一般以游離氣先行、吸附氣(解吸、解溶)緊跟,但后者產出時間長,是頁巖氣的主力氣源。相比之下,碳酸鹽巖烴源巖氣除具有與頁巖氣類似的成藏條件外,還擁有碳酸鹽礦物晶格結合烴、礦物包裹體烴等優(yōu)勢。
1.1.1 頁巖氣吸附氣量與有機質豐度相關
據(jù)本文參考文獻[7-8],從表l資料編繪的圖l中可以看出,頁巖氣的吸附量與其有機質豐度呈正相關態(tài)勢,即有機質含量增高其吸附氣量亦增加。
1.1.2 微石油、水是天然氣溶解的主要載體
微石油[可溶有機質(瀝青)、液態(tài)碳氫化合物等]、水在有機質成烴演化進程中,既是有機質的成烴產物,又是天然氣的溶解載體;水既參與演變,又充當微石油、溶解天然氣的載體。其溶解量則與溫度、壓力等外在因素相關(表2、3)。
1.1.3 黏土礦物因粒級細、表面積大,而具有吸附優(yōu)勢
黏土礦物因粒級細、表面積大,而具有超過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等其他礦物的吸附優(yōu)勢。但是碳酸鹽礦物卻發(fā)育品格結合烴及包裹體烴,在鉆采過程中實施壓裂酸化可獲增產。
1.1.4 熱成熟度影響天然氣的吸附量、溶解量
有機質成熟度起因于地層溫度(地熱),當溫度升高時,有機質、黏土礦物、微石油、水介質等的吸附、溶解量,旱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演變規(guī)律,即由未成熟到成熟的吸附量、溶解量增加,至高成熟一過成熟時,吸附量、溶解量隨之減少(或解吸、解溶),如圖2所示,其趨勢是明顯的。
1.2 碳酸鹽巖烴源巖具有與頁巖氣相似的成藏條件
綜上所述,有機質、黏土礦物、水等介質的吸附、溶解氣態(tài)烴,是構成頁巖氣藏的主體。那么,同為烴源巖的碳酸鹽巖,同樣富含有機質,在熱成烴進程中,同樣會產生液態(tài)烴、氣態(tài)烴,當其在排運聚構建油氣藏的同時,即運移后的碳酸鹽巖烴源巖同樣會吸附、溶解氣態(tài)烴,可以構成烴源巖氣藏的主體。至于捕獲游離氣的優(yōu)勢,碳酸鹽巖烴源巖的孔隙、微裂縫、裂縫、洞隙的發(fā)育優(yōu)勢應該在頁巖之上。換言之,頁巖氣成藏是由于有機質、黏土礦物、水等介質吸附、溶解天然氣而成藏,那么同理,碳酸鹽巖等烴源巖,因其具有相似的成藏條件,理應也被列為非常規(guī)氣藏的勘探對象。如果這一論證合理,那么天然氣勘探領域必將擴大,資源量必將增加,尤其是碳酸鹽巖烴源巖在我國南方揚子地臺分布廣泛,更具有廣闊的勘探前景。
2 四川盆地下二疊統(tǒng)碳酸鹽巖烴源巖具備有利的天然氣成藏條件
基于上述論證,以四川盆地下二疊統(tǒng)碳酸鹽巖烴源巖為例,討論了碳酸鹽巖烴源巖的展布和成藏條件。
2.1 下二疊統(tǒng)碳酸鹽巖烴源巖展布
四川盆地下二疊統(tǒng)碳酸鹽巖發(fā)育,屬海相臺地沉積建造,沉積范圍廣闊,遠跨現(xiàn)今盆地,在揚子地臺多有分布[9]。沉積前盆地受樂山-龍女寺加里東隆起影響,抬升為陸,地層剝蝕嚴重,在不同時代地層組成的準平原基礎上,接受沉積,厚度變化在400~800 m之間,北、東南、西靠陸源區(qū),厚度減薄至
研究表明,處于海侵初期和海退期的局限海臺地相、開闊海臺地相等有利于碳酸鹽巖烴源巖發(fā)育[l0]。其間以細結構巖類:泥質泥晶灰?guī)r、生物泥-粒泥巖-泥粒巖微相是碳酸鹽巖烴源巖的主要巖類,因其有機質賦存具原生性,是沉積基質的組成部分,也是碳酸鹽巖烴源巖判識的重要標志(圖3),即并非所有碳酸鹽巖均可被視為烴源巖。那些發(fā)育于高能環(huán)境[如灘相(P
由早二疊世棲霞期、茅口期碳酸鹽巖烴源巖展布情況(圖4)可見,P1q厚度大于l
2.2 碳酸鹽巖烴源巖有機質豐度較高
四川盆地下二疊統(tǒng)按J.L.Wilson(1974,1975)沉積相帶劃分[10],統(tǒng)計的有機質豐度值列于圖5、表4中。由其可見,碳酸鹽巖烴源巖有機質含量較高,有利于碳酸鹽巖烴源巖氣成藏。
2.3 碳酸鹽巖烴源巖有機質類型佳、成烴量高
四川盆地早二疊世在地史發(fā)展長河中,是生物發(fā)育的極盛時期,碳酸鹽巖烴源巖沉積環(huán)境優(yōu)越,低等生物發(fā)育。研究表明,沉積有機質以腐泥型、偏腐泥混合型為主,如圖6所示。
2.4 有機質成熟度適中,有利于烴氣保存
研究表明,盆地內下二疊統(tǒng),除川西、川北深埋區(qū)有機質成熟度達過成熟以外,川東南淺埋區(qū)以高成熟早期為主(R0<2%),有利于烴氣保存,即烴氣不因成熟度過高而解吸、解溶排移。
3 下二疊統(tǒng)碳酸鹽巖烴源巖氣評估
3.1 碳酸鹽巖烴源巖氣顯示
四川盆地下二疊統(tǒng)P
以上實例說明,在鉆井試采中獲得井涌、井噴、燃氣等信息,這些顯示均出自碳酸鹽巖烴源巖之內,應當視為烴源巖氣,由此表明碳酸鹽巖烴源巖中的確賦存有天然氣。從頁巖氣成藏機制分析,烴源巖首先排出的應該是游離氣“微裂縫、裂縫、頁巖、洞隙氣等”,隨后主要是解吸氣、解溶氣。據(jù)此而論,碳酸鹽巖烴源巖,具有頁巖氣相似的勘探前景。
3.2 碳酸鹽巖烴源巖氣評估
基于對碳酸鹽巖烴源巖氣與頁巖氣成藏機制類同的認識,在現(xiàn)今頁巖氣評估標準尚無定論的實際情況下,僅以碳酸鹽巖烴源巖展布、有機質豐度、有機質成熟度、埋深、圈閉等諸因素綜合分析得出以下評估結果:以川南瀘州印支期古隆起為最有利區(qū),P1碳酸鹽巖烴源巖厚度較大,有機質豐度較高,成熟度適中,埋藏較深,圈閉保藏佳,評為最有利區(qū)(Ι級);川西南威遠構造區(qū)為有利區(qū)(Ι-Ⅱ級);川東高陡構造區(qū)為較有利區(qū),P1碳酸鹽巖烴源巖厚度大,但成熟度較高及埋藏較淺,其烴氣保存條件不如瀘州印支期古隆起區(qū),故列為Ⅱ級(表5)。
4 結束語
四川盆地發(fā)育油系泥質烴源巖、煤系泥質烴源巖及油系碳酸鹽巖烴源巖,同樣具備頁巖氣的成藏條件,碳酸鹽巖烴源巖不僅具有與頁巖氣成藏類同的優(yōu)勢,而且尚賦存碳酸鹽礦物品格烴、包裹體烴及微裂縫、洞隙更發(fā)育等優(yōu)勢,應當被視作非常規(guī)氣的勘探領域。
四川盆地下二疊統(tǒng)碳酸鹽巖沉積建造發(fā)育,有利于碳酸鹽巖烴源巖發(fā)育的局限海-開闊海臺地相在時空上展布廣,細結構生物泥-泥粒巖-粒泥巖、泥質泥晶灰?guī)r、泥灰?guī)r等足主要烴源巖(有機質賦存具原生性,是碳酸鹽巖烴源巖氣的標志)。P1m1、P1m4、P1m1碳酸鹽巖烴源巖發(fā)育,是碳酸鹽巖烴源巖氣成藏的最佳層段。在層段選擇上可以P1為對象,在地區(qū)選擇上可將瀘州印支期古隆起區(qū)有利碳酸鹽巖烴源巖氣藏列為優(yōu)選靶區(qū),在實際操作上,不妨先選擇已鉆井的P1m1、P1m1做實驗,待取得突破后,再擴大至川西南威遠構造區(qū)、川東高陡構造區(qū)。一經取得突破,獲得實效,表明筆者論證合理則前程似錦!在我國南方碳酸鹽巖烴源巖廣布地區(qū),將展示出廣闊的油氣勘探前景,將有可能改變我國南方能源短缺的格局。
參考文獻
[1] 黃籍中.四川盆地頁巖氣與煤層氣勘探前景分析[J].巖性油氣藏,2009,21(2):ll6-120.
[2] 郭宏,李凌,楊震,等.有效開發(fā)中國頁巖氣[J].天然氣工業(yè),2010,30(12):110-11 3.
[3] 陳筒斌,朱炎銘,王紅巖,等.中國頁巖氣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石油學報,2010,31(4):689-694.
[4] 王蘭生,鄒春艷,鄭平,等.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存在頁巖氣的地球化學依據(jù)[J].天然氣工業(yè),2009,29(5):59-62.
[5] 李艷霞,李凈紅.中揚子區(qū)上震旦志留系頁巖氣勘探遠景[J].新疆石油地質,2010,
[6] 張金川,李玉喜,聶海寬,等.渝頁l井地質背景及鉆探效果[J].天然氣工業(yè),2010,30(12):ll4-118.
[7] 蔣裕強,董大忠,漆麟,等.頁巖氣儲層的基本特征及其評價[J].天然氣工業(yè),2010,30(10):7-12.
[8] 包茨.天然氣地質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l988:223.
[9] 王金琪.中國油氣地質特征[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35-63.
[10] WILSON J L.Carbonate facies in geologic history[M].Berlin:Springer-Verlag,l975.
[11] 黃籍中,呂宗剛.碳酸鹽巖烴源巖判識與實踐--以四川盆地為例[J].海相油氣地質,2011,l6(3):8-14.
本文作者:黃籍中
作者單位:成都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xié)會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支付寶轉賬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