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氣井關井后重組分沉降對井筒組分變化的影響

摘 要

摘要:目前經(jīng)典的井筒穩(wěn)態(tài)多相流流動模型沒有考慮關井后重組分沉降作用,可能導致井筒壓力-溫度預測不準。針對酸性氣井井筒復雜流動特征,基于熱動力學平衡原理和熱擴散理論,考慮

摘要:目前經(jīng)典的井筒穩(wěn)態(tài)多相流流動模型沒有考慮關井后重組分沉降作用,可能導致井筒壓力-溫度預測不準。針對酸性氣井井筒復雜流動特征,基于熱動力學平衡原理和熱擴散理論,考慮酸性氣井關井后H2S及CO2重組分在重力、化學勢變化以及熱擴散作用下向下沉降,建立了重組分沉降過程中組分梯度方程和擴散模型,模擬計算了井筒壓力分布和組分變化。研究表明:關井后井筒中H2S和CO2重組分沉降導致流體密度、H2S、CO2摩爾濃度從井口到井底逐漸增大,而C1、C2組分含量逐漸減少。實例井5000m井深井口樣和井底樣H2S含量差別近10%,建議酸性氣井流樣分析宜采用井底樣。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酸性氣井井底一般腐蝕更為嚴重。
關鍵詞:酸性氣體;氣井;關井;組分;腐蝕;數(shù)學模擬;影響;分析
0 引言
    酸性氣藏在四川盆地有著廣泛的分布,其儲量占整個川渝氣區(qū)總儲量的68%。由于H2S氣體的劇毒性和強腐蝕性,導致酸性氣藏氣田開發(fā)難度大,開采成本高[1]。四川盆地酸性氣井現(xiàn)場測試資料顯示,在井口、井底同時測試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井口壓力表現(xiàn)極其異常:開井壓力“跳躍下降-上升-下降”,關井壓力“跳躍上升-下降”,與井底壓力變化規(guī)律完全不同。1995年冉新權分析認為開關井過程中井筒流體溫度和相態(tài)變化是井口壓力下降的主要原因[2]。1999年嚴明強對比兩口井實測壓力資料,井口壓力與井底壓力恢復曲線近似平行,而井口測壓數(shù)據(jù)出現(xiàn)徑向流時間略遲于井底[3]。2007年朱忠謙針對高產(chǎn)氣井在井口測試時的壓力動態(tài)異常,求解分析了考慮溫度變化的氣井試井模型[4]。2007年陳偉認為井筒溫度效應是影響井口壓力變化的關鍵因素[5]。也有不少研究人員認為酸性氣井井流物可能出現(xiàn)重組分沉降現(xiàn)象,以致關井后井口壓力下降[6]。筆者目的是評價重組分沉降對酸性氣井關井后井筒組分變化的影響,為下一步分析酸性氣井關井后井口壓力下降原因奠定基礎。
1 重組分沉降數(shù)學模型
1.1 模型假設條件
    1) 高含硫氣井在剛關井時刻,井筒內(nèi)各組分均勻分布。
    2) 高含硫氣井在關井一段時間后,由于各組分的重力差異,重組分沉降并達到穩(wěn)定平衡。
    3) 在井筒內(nèi)重組分沉降作用達到平衡時,由于井筒溫度差異引起的熱擴散作用也達到平衡。
    4) 高含硫氣井關井后,各組分之間不發(fā)生對流作用。
    5) 不考慮地層向井底的續(xù)流效應。
1.2 重組分沉降模型建立
    高含硫氣井關井后由于不同組分密度的差異,導致重組分如H2S及CO2等在重力、化學勢的變化及熱擴散作用下向下沉降,從而可能出現(xiàn)組分分離。在沉降中,微粒所受到的作用力有重力、浮力和阻力。開始時,微粒為加速運動,隨著微粒沉降速度的增大,阻力亦增大,當微粒受力達平衡時,微粒即開始作勻速沉降。重力導致重組分向井底運移,甲烷等輕組分向井口運移[6];而熱擴散導致輕組分向井底(較高溫度處)運移,重組分向井口(較低溫度處)運移[7~8]。
組分梯度總方程:
 
   擴散模型:
    
   混合物性質:
   
   Hi及Vi均通過狀態(tài)方程求取,Hi的計算還要對熱容(Cpi)進行估計。
組分i的偏摩爾活化能為:
 
△Um*是黏度密度比的函數(shù),由下式計算:
 
   化學勢是壓力、溫度及摩爾組成的函數(shù),在縱向上取微元,則認為在該微元段是個等溫過程,可求出:
    ▽Tμi=RT▽T(㏑fi)    (12)
其中:μi=RT㏑fii
 
   聯(lián)立式(1)~(12)求得各參數(shù)隨深度的變化關系。
2 重組分沉降模型求解
   根據(jù)以上模型進行求解,分析重組分沉降對氣井井口壓力動態(tài)異常的影響。具體求解過程見圖1。
 

3 實例計算
    以P2井為例,在考慮井筒內(nèi)復雜的相態(tài)變化情況下,依據(jù)建立的模型,對井口和井底流體組成以及井筒中流體密度變化進行了預測。P2井井流物組分摩爾組成:H2S為13.79%,N2為0.52%,He為0.01%,CO2為9.01%,C1為76.64%,C2為0.03%。地層溫度為123.4℃,地層壓力為55.2MPa。模擬計算結果見圖2、3和表1。

表1 P2井井筒重組分沉降模擬計算結果表(假定井口壓力35MPa)
深度/m
壓力/MPa
密度/kg·m-3
主要組分摩爾濃度
溫度/℃
H2S
CO2
C1
C2
0(井口)
35.00
358.13
0.1379
0.0901
0.7665
0.0003
23.4
500
36.76
358.63
0.1471
0.0961
0.7514
0.0003
33.4
1000
38.52
359.45
0.1561
0.1021
0.7364
0.0003
43.4
1500
40.28
360.52
0.1650
0.1080
0.7217
0.0003
53.4
2000
42.05
361.80
0.1737
0.1138
0.7072
0.0003
63.4
2500
43.83
363.24
0.1822
0.1196
0.6931
0.0003
73.4
3000
45.62
364.81
0.1904
0.1252
0.6792
0.0003
83.4
3500
47.41
366.46
0.1984
0.1308
0.6657
0.0003
93.4
4000
49.21
368.20
0.2062
0.1363
0.6525
0.0003
103.4
4500
51.02
369.98
0.2137
0.1417
0.6397
0.0004
113.4
5000(井底)
52.84
371.80
0.2209
0.1470
0.6272
0.0004
123.4
模擬結果表明:關井后井筒中H2S和CO2重組分沉降導致流體密度、H2S、CO2摩爾濃度從井口到井底逐漸增大,而C1、C2組分含量逐漸減少。
4 結論
    1) 筆者基于熱動力學平衡原理和熱擴散理論,考慮酸性氣井關井后H2S及CO2重組分在重力、化學勢變化以及熱擴散作用下向下沉降,建立了重組分沉降過程中組分梯度方程和擴散模型,模擬計算了井筒壓力分布和組分變化。
    2) 關井后井筒中H2S和CO2重組分沉降導致流體密度、H2S、CO2摩爾濃度從井口到井底逐漸增大,而C1、C2組分含量逐漸減少。
    3) 實例井5000m井深井口樣和井底樣H2S含量差別近10%,因此建議酸性氣井流樣分析宜采用井底樣。
符號說明
    μi為化學勢,J/mol;xi為摩爾分數(shù);無因次;Vi為偏摩爾體積,m3/mol;Mi為組分i的摩爾質量;g/mol;ρ為流體密度,kg/m3;Mi為i組分的重力項;FTi為i組分的熱擴散項;Mi為組分i的分子量;無因次;Mm為混合物的分子量;無因次;Vi為i組分的偏摩爾體積,m3/mol;Vm為混合物的摩爾體積,m3/mol;Hi為i組分的偏摩爾焓,kJ/mol;Hm為混合物的焓,kJ;fi為i組分的逸度,Pa;h為深度,m;h0為參考深度,m;n為摩爾數(shù),無因次。
參考文獻
[1] 杜志敏.國外高含硫氣藏開發(fā)經(jīng)驗與啟示[J].天然氣工業(yè),2006,26(12):35-37.
[2] 冉新權,陳欽雷,李士倫.高產(chǎn)純氣井井口壓力動態(tài)異常機理分析[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19(增刊):72-77.
[3] 朱忠謙,李順初,黃炳光.高產(chǎn)氣井井口壓力動態(tài)Laplace空間解[J].天然氣工業(yè),2007,27(5):95-96.
[4] 嚴明強,陸書柱.利用井IEI壓力初步診斷氣井井底流動狀態(tài)[J].油氣井測試,1999,8(1):15-17.
[5] 陳偉,段永剛,劉柏峰.羅家寨高產(chǎn)能氣井測試井口壓力異常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7,19(1):60-63.
[6] 馮曦.羅家6、7井二次完井試井解釋研究總結[R].成都: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2004:50-52.
[7] CHABACK J J. Discussion of treatment of variations of composition with depth in gas-condensate reservoirs [J]. Reservoir Engineering,1992(2):157-58.
[8] WHITSON C H,BELERY P. Compositional gradients in petroleum reservoirs[C]∥University of Tulsa Centennial Petroleum Engineering Symposium. Tulsa,Oklahoma:SPE,1994.
 
(本文作者:郭肖 杜志敏 付德奎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石油大學)